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什么是二次能源
发布时间:2008-7-1 14:43:26浏览次数:3183次 

  
二次能源--太阳能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3.75×1026W)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7kw/m2。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m2,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太阳是一个巨大、久远、无尽的能源。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3.75×1026W)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下图是地球上的能流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但太阳能也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能流密度低;二是其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气候等)的影响不能维持常量。这两大缺点大大限制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

二次能源--风能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才重新有了长足的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以达到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在发达国家,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岸,季风强盛。全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每年16亿kw,近期可开发的约为1.6亿kw,内蒙古、青海、黑龙江、甘肃等省风能储量居我国前列。 

二次能源--生物质能

生物质转化技术在过去的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将生物质通过物理转换、化学转换和生物转换三种能源转换途径转化成液体、固体和气态物质的研究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集中在化学转变方面的研究。

生物质能源转换的技术主要有:生物质固化、生物质气化、生物质液化、生物质热解、生物质发酵和生物质直接燃烧等技术。此外,还有机械萃取的方法。下文将对上述主要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阐述。
1 生物质能源转换的主要技术
1.1 生物质固化
       生物质中的木质素(木素)属于非晶体,没有熔点,但有软化点,当温度为70~110℃时粘合力开始增加,在适当的温度(200~300℃)下会软化,此时施以压力,则其与纤维素紧密粘接,并与相邻颗粒互相胶接,使原来松散、无定形的原料压缩成具有一定形状、密度较大的固体成型燃料。现有的生物质成型技术按成型物的形状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圆柱块状成型、棒状成型和颗粒状成型技术。
       生物质成型工艺从广义上,可划分为常温压缩成型、热压成型和碳化成型三种主要形式。热压成型的工艺流程为:原料粉碎→干燥→混合→挤压成型→冷却→包装。碳化成型的工艺流程为:原料→粉碎除杂→碳化→混合粘结剂→挤压成型→产品干燥→包装。
       由于碳化产品的用途广泛,产品适用性强,在冶金、化工、环保、建筑等方面需求量相当大,所以它的国际市场非常广阔。成型后体积缩小为1/6到1/8,热性能优于木材, 和中质混煤相当,易点火,便于运输。加快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和炭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必将取得可观的经济、生态、环保、社会效益。
1.2 生物质气化
      生物质气化是指柴草、枝条、秸杆、废木料等农林废弃物在高温条件下与气化剂(空气、氧气及水蒸气) 反应得到可燃气体的过程。伴随着气化过程,燃料会出现氧化、还原、干馏和干燥四个阶段,其中氧化和还原是关键技术。氧化的份额太高就接近于燃烧,氧化的份额太低,反应温度就偏低,只冒油烟和水蒸气,气化过程变为炭化过程,不能得到气体燃料。合理控制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比例,就可以使气化反应放热超过重整反应中的吸热,使气化温度维持在预定的水平下,并能得到较高热值的气体燃料。
  国内外最常用的气化方法主要有:固定床气化炉、流化床气化炉、携带床气化炉。目前,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商业应用已经成熟,市场潜力巨大,气化煤气的主要用途有以下几个方面:(1)供热、供暖;(2)供气;(3)烘干;(4)发电;(5)热源。国外对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20世纪30、40年代的石油短缺使气化技术的研究达到较大的规模,而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把气化技术推到新的发展水平。
       目前,国外的气化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气化炉工艺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很高,气化煤气主要用于发电和供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生物质气化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适用于农村、林区和偏远地区的固定床气化技术,以农业和林产工业废弃物为原料,面向工业企业的流化床气化技术及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
  生物质气化技术使生物质能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一倍,降低了CO2的排放,缓解了能源和环境两方面的压力,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途径。但是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真正推广还存在许多障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1)气化煤气中的焦油消除问题,净化除焦已经成为制约生物质气化技术的主要因素;(2)生物质气化产生的气化煤气总体来说成本还比较高,许多技术还处于试验和试运行状态,即使是应用比较成熟的气化集中供气系统也存在着运行成本偏高,设备折旧偏快的问题。
1.3 生物质液化
        生物质液化是在低温及高的反应气体压力下将生物质转化为稳定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的过程。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直接液化是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在H2,CO或其混合物存在的条件下,将生物质直接液化生成液体燃料。间接液化一般是先将生物质转化为适合化工生产工艺的合成燃料气,再通过催化反应合成碳氢液体燃料。
        液化也可分为催化液化和超临界液化。催化液化过程中,溶剂和催化剂的选择是影响产物产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除了水之外,常用的溶剂还有苯酚、高沸点的杂环烃和芳香烃混合物。目前主要的超临界水液化生物质的研究包括:超临界水液化纤维生物质、超临界水和超临界甲醇液化木质素生物质等技术。
        生物质的液化产物常称为生物质油。生物质油与传统燃料相比具有含水量高、含氧量高、性质较不稳定等特点,使得其蒸馏加工过程中对温度和不挥发性很敏感,因此对生物质油的改良十分必要。目前对生物质油的改良主要有以下途径: (1) 加氢处理; (2) 分子筛处理; (3) 产品的精制等。

二次能源--地热能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在有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水而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它们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房间、温室和发电站。这种热能的储量相当大。据估计,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不过,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开发难度大。实际上,如果不是地球本身把地热能集中在某些地区(一般来说是那些与地壳构造板块的界面有关的地区),用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无法将地热能作为一种热源和发电能源来使用的。

严格地说,地热能不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而是一种像石油一样,可开采的能源,最终的可回采量将依赖于所采用的技术。将水(传热介质)重新注回到含水层中可以提高再生的性能,因为这使含水层不枯竭。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地热点可采用某种方式进行开发,让提取的热量等于自然不断补充的热量。实事求是地讲,任何情况下,即使从技术上来说地热能不是可再生能源,但全球地热资源潜量十分巨大,因此问题不在于资源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适合的技术将这些资源经济开发出来。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热能。其储量比目前人们所利用的总量多很多倍,而且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如果热量提取的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地热能便是可再生的。高压的过热水或蒸汽的用途最大,但它们主要存在于干热岩层中,可以通过钻井将它们引出。

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老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地热能的利用自古时候起人们就已将低温地热资源用于浴池和空间供热,近来还应用于温室、热力泵和某些热处理过程的供热。在商业应用方面,利用干燥的过热蒸汽和高温水发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利用中等温度(100℃)水通过双流体循环发电设备发电,在过去的10年中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该技术现在已经成熟。地热热泵技术后来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由于这些技术的进展,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较快的发展,也使许多国家的经济上可供利用的资源的潜力明显增加。从长远观点来看,研究从干燥的岩石中和从地热增压资源及岩浆资源中提取有用能的有效方法,可进一步增加地热能的应用潜力。地热能的勘探和提取技术依赖于石油工业的经验,但为了适应地热资源的特殊性(例如资源的高温环境和高盐度)要求,这些经验和技术必须进行改进。地热资源的勘探和提取费用在总的能源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成熟技术通过联合国有关部门(联合国培训研究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艰苦努力,已成功地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二次能源--海洋能

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 

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能源的价值。

下面展示了几种富有潜力的开发海洋能源的概念和设想,其中部分已投入小规模试用。

浮动海浪能发电机可利用类似浮标的涡轮机让海浪驱动发电。海浪能发电相对而言发展较成熟,它的优点在于运行相对稳定,更容易接入普通电网。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的海浪能发电机大大提高了能源转换效率,一个高10米、直径6米的浮动发电机装机容量达到250千瓦,可支持约90个家庭使用。

与海浪能发电类似的是潮汐能发电。它利用潮汐驱动海面下的涡轮机组产生电力。爱尔兰的一家潮汐发电机制造商正在开发一种能接入常规电网的发电机,预计今年就可能投入使用。这家企业称,到2010年潮汐发电量将满足爱尔兰6%的用电需求。

目前,洋面或海岸风力发电已进入小规模试用阶段。专家们认为,全球不少海域的风力都大于内陆地区,如果在洋面和海岸安装风力发电机,其效率也会高于内陆的风力发电厂。

美国纽约州普拉姆岛建造的一个8兆瓦装机容量的海岸风力发电厂迄今已运行7年,证明其发电成本低于市场电力价格。

另一种发电形式是“涡流振动”,让海流推动半浮在水中的翼板上下振动,发电机将翼板的振动转换成电能。 “涡流振动”发电的优点在于不破坏海水流动,而且可以利用海浪、潮汐、洋流等产生的能量,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次能源--氢能

石油和天然气两种处于自然状态的烃类化合物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终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储量丰富的新的能源。氢能就是这种能源,且氢能的研究同时还迎合了工业化国家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各国对氢能的研究变的日益活跃起来。氢原子序数为1,常温常压呈气态,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1)氢是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存储量大。

2)氢的发热值高,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3)氢燃烧性好,点燃快,3%-97%范围内均可燃。

4)氢循环使用性好,燃烧反应生成的水可用来制备氢,循环使用。

5)氢利用形式多,可以产生热能、可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作结构材料。 

美国著名石油专家埃克诺米迪斯博士预测:主宰未来世界的能源将是氢能。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航天 
    早在二战期间,氢即用作A-2火箭液体推进剂。1970年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使用的起飞火箭也是用液氢作燃料。 目前科学家们正研究一种”固态氢”宇宙飞船。固态氢既作为飞船的结构材料,又作为飞船的动力燃料,在飞行期间,飞船上所有的非重要零部件都可作为能源消耗掉,飞船就能飞行更长的时间。

交通 
    在超声速飞机和远程洲际客机上以氢作动力燃料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进人样机和试飞阶段。据欧洲空客公司预测,到2004年,欧洲生产的飞机将部分采用液氢为燃料。德国戴姆勒一奔驰航空航天公司以及俄罗斯航天公司从1996年开始试验,其进展证实,在配备有双发动机的喷气机中使用液态氢,其安全性有足够保证。 美、德、法等国采用氢化金属贮氢,而日本则采用液氢作燃料组装的燃料电池示范汽车,已进行了上百万公里的道路运行试验,其经济性、适应性和安全性均较好。美国和加拿大计划从加拿大西部到东部的大铁路上采用液氢和液氧为燃料的机车。 
民用 
    除了在汽车行业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氢能发电、氢介质储能与输送,以及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开发,有的尚在探索中。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开发目前也开发的如火如茶:以PEMFC为能量转换装置的小型电站系统和以SOFC为主的大型电站等均在开发中。 2.4:其它 以氢能为原料的燃料电池系统除了在汽车、民用发电等方面的应用外,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德国、美国均已开发出了以PEMFC为动力系统的核潜艇,该类型潜艇具有续航能力强,隐蔽性好,无噪声等优点,受到各国的青睐。 
氢能应用的主要问题 
1、氢气制备 
    氢气能否广泛使用,制氢工艺是基础,目前主要的制氢工艺主要包括: 
1)采用矿物燃料、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及潮汐能等方式电解水制备氢气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以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研究最多也最有前途; 
2)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方法是在水反应系统中加人中间物,经历不同的反应阶段,最终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且中间物不消耗; 
3)光化学制氢是在有光照催化剂作用下,促使水解制得氢气;
4)矿物燃料制氢是利用化学方法将矿物中的氢元素提取出来的方法,如煤的焦化、煤的气化等; 
5)生物质制氢是在将生物体中的氢元素通过裂解或者气化的方法提取出来的方法; 
6)各种化工过程副产品氢气的回收,如氯碱工业、冶金工业等。水电解制氢、生物质制氢等制氢方法,现已形成规模,其中,低价电解水制氢方法在今后仍将是氢能规模制备的主要方法,目前应用中尚需要降低电耗。
2、氢气运输 
    工业实际应用中大致有五种贮氢方法,即: 
1)常压贮存,如湿式气柜、地下储仓; 
2)高压容器,如钢制压力容器和钢瓶; 
3)液氢贮存:采用液氢贮存,就必须先制备液氢,生产液氢一般可采用三种液化循环,其中带膨胀机的循环效率最高,在大型氢液化装置上被广泛采用;节流循环,效率不高,但流程简单,运行可靠,所以在小型氢液化装置中应用较多。氦制冷氢液化循环消除了高压氢的危险,运转安全可靠,但氦制冷系统设备复杂,故在氢液化中应用不多。 
4)金属氢化物:当用贮氢合金制成的容器冷却和压人氢时,氢即被储存;加热这一贮存系统或降低其内部压力,氢就会释放出来。

目前金属氢化物合金体系主要有:l)LaNi5系合金;2)MnNi5系合金等;3)TiMn系合金;4)TiMn系合金(ABZ);5)镁系合金;6)纳米碳等。 (5)除管道输送外,高压容器和液氢槽车也是目前工业上常规应用的氢气输送方法。 
3、金属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 
    在氢的制备和贮存、输送问题解决后,下一步的研究就是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3.l固定式贮氢装置 
    固定式贮氢器其服务场合多种多样,容量则以大中型为主。美国开发的以TiFe0.9Mn0.1合金为基体中型固定式贮氢器;日本则用MmNi4.5Mn0.5贮氢合金开发了叠式固定装置;德国用TiMn2型多元合金开发的贮罐是由32个独立贮罐并联而成,容量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我国浙江大学分别用(MmCaCu)(NiA1)5增压型贮氢合金、MINi4. 5 Mn0. 5合金分别开发了两种固定式装置。 
3.2移动式贮氢装置 
    移动式贮氢器除了携带运输氢气外,还可用于燃料电池氢燃料的存储。作为移动式装置要兼顾贮存与输送,因此要求重量轻、贮氢量大等问题。其中金属氢化物贮氢器不需附加设备(如裂解及净化系统),安全性高,适于车船方面应用;用常温型合金,质量贮能密度与 15 M Pa高压钢瓶基本相同,但体积可小得多。如德国海军的混合推进系统在潜艇,氧以液氧形式贮存,氢则以TIFe合金贮存。 
3.4目前工作的方向 在PEMFC已有技术基础上,除继续加强大功率PEMFC的关键技术研究外,还应注意PEMFC系统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技术集成,这是PEMFC发电系统走向实用化过程的关键。 在航空领域则要是解决氢能的贮存和生产成本问题,目前的一个研究趋势是开始将传统的机翼设计成为可以容纳更多液态氢的新型构造。在汽车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贮氢密度小和成本高两大障碍:以储氢合金贮氢为动力的汽车连续行驶的路程受限制,而以液氢为动力的主要是由于液氢供应系统费用过高而受到限制。氢在航天动力方面已广泛应用,例如大容量镍氢电池等,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l)廉价的制氢技术;2)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 
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氢能系统技术的全面进展,氢能应用范围必将不断扩大,氢能将深人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我们可以勾勒出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一副大致图画: 
l)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封存,留作化工原料; 
2)建立居家小型电站,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通过管道网,送氢气至千家万户。 
3)各种类型空气一氢燃料电池成为普遍采用的发电工具。 
4)取缔内燃机动力,汽车、火车、飞机改用燃料电池,消灭了一切能源污染隐患和内燃机车噪音源。
5)每个城市和家庭有能源供应和回收的完善循环系统。 
6)取消火力发电,核电站、水利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潮汐发电完成正常的电力供应后,剩余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作为储备能源。 
5 我国发展氢能的对策 
    氢能的研究和应用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各国政府目前均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氢能发展战略,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的几点:

1)电解水制氢是获取氢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因耗电量大、电价高导至氢气成本高,推广使用受到限制,开发新型电解水制氢工艺,降低能耗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2)各种新的制氢方法如从HZS制氢、从生物质制氢及用热化学法水分解制氢以及化工产品中副产品氢气的回收等应予以重视;

3)储氢材料的研究国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目前很少有实用化的报道,因而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新型储氢和输氢装置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4)氢能未来应用的主要领域还是在燃料电池方面,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一定基础,但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燃料电池组件方面,对于系统集成等研究报道不多,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等因素,目前与国外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应加大投资力度,迎头赶上。

5)氢能开发最有前景的方式是与太阳能结合,因而对于太阳能电池系统及材料的研究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6结语 就环境保护和市场需求而言,洁净和成本是两个关键参数,光有洁净而成本过高就没有市场,因而目前降低氢能的利用成本成为当务之急,各工业化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其中美国政府决定今后五年为开发氢能拨款 17亿美元,力争到 2040年以前使每天的石油消耗量减少 1100万桶。世界上40家重要的汽车厂商中,已有25家决定考虑采用氢能,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氢能的利用一定能够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太阳是一个巨大、久远、无尽的能源。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3.75×1026W)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下图是地球上的能流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但太阳能也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能流密度低;二是其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气候等)的影响不能维持常量。这两大缺点大大限制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

 
 
 >>>相关链接
 
(C) 2008 扬州市电工技术学会 版权所有 管理入口 苏ICP备08018948号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知行楼N530 邮编:225127
电话:0514-87098503 传真:0514-87098503 Email:yzes@yzes.org 邮箱登录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381号